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

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是深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模型,它在处理序列到序列(seq2seq)的问题上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,如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视频字幕生成等。

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是什么?

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首次由Google在2014年提出,它的目标是将固定长度的输入映射到固定长度的输出,其中输入和输出的长度可能不同。例如,将英文句子“What are you doing today?”翻译成中文,输入的5个单词对应输出的7个字符(“你今天在做什么?”)。显然,我们不能使用常规的LSTM网络来映射英文句子中的每个单词到中文句子中的每个字符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使用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来解决这类问题。

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如何工作?

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由三部分组成:编码器、中间向量(也称为上下文向量或编码器向量)和解码器。

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的强大之处在于,它可以将不同长度的序列映射到彼此。如你所见,输入和输出并不相关,它们的长度可以不同。这为可以使用这种架构解决的问题开辟了全新的范围。

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的应用

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在你每天面对的许多系统背后都有应用

。例如,seq2seq模型支持如Google翻译、语音启用设备和在线聊天机器人等应用。一般来说,这些应用包括:

这些只是seq2seq被视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些应用。这种模型可以作为任何基于序列的问题的解决方案,特别是那些输入和输出具有不同大小和类别的问题。

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的优化

上述解释只涵盖了最简单的序列到序列模型,因此,我们不能期望它在复杂任务上表现良好。原因是使用单一向量对整个输入序列进行编码无法捕获所有信息。这就是为什么引入了多种增强功能。每一种都旨在提高这种模型在稍微复杂的任务上的性能,这些任务具有长的输入和输出序列。例如:


本文作者:Maeiee

本文链接:编码器—解码器模型

版权声明:如无特别声明,本文即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Maeiee 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


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随缘打赏,鼓励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!